一、發表論文
1.郭森,陳云云,王雨瑩,晏碧華(通訊作者). (2021). 地標對客體運動路徑判斷的影響. 心理研究,14(6), 497-504.
2.陳云云,王雨瑩,郭森,張雅靜,晏碧華(通訊作者).(2021). 君子不奪人所好?擇偶動機啟動下的男性擇偶復制. 心理科學,44(4), 940-946.
3.Wang, Y., Chen, Y., & Yan, B (corresponding author). (2020). The causal and force perception and their perceived asymmetries in flight collision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11, 1942.
4.Chen, Y., & Yan, B(corresponding author). (2020). The space contraction asymmetry in Michotte’s launching effect. Attention,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82(3), 1431-1442.
5.晏碧華(通訊作者),陳云云,張雅靜,王夢馨.(2019). 運動空間定向判斷中的方向偏差及飛行慣性. 心理科學,42(3):556-562.
6.陳云云,張雅靜,李家菊,晏碧華(通訊作者).(2019). 情緒面孔注意偏向的可塑性: 正性聲音注意的影響. 心理技術與應用, 7(6),332-339.
7.辛瀟洋,李瑛,畢研玲,晏碧華.(2019). 一種齊當別思想下的量子決策模型: 對囚徒困境中的分離效應的解釋. 心理學報, 51(6), 724-733.
8.晏碧華(通訊作者), 劉曉敏, 劉浩哲. (2018).飛行場景中表征動量的地標吸引效應和排斥效應. 心理學報, 50(7), 703-714.
9.陳云云,晏碧華(通訊作者).(2018).高積極傾向個體對情緒聲音的注意偏向—消失的返回抑制效應.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6(6), 1062-1065.
10.李家菊,晏碧華,馮其斌.(2018). 我國聽障學生心理科研文獻計量可視化分析(1998-2017年). 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 31(6), 126-128.
11.李家菊,晏碧(通訊作者),陳云云. (2018). 聽障大學生的就業心態及對策. 文教資料, (29), 145-146.
12.羅淑文,晏碧華,王夢馨.(2018). 親子關系與網絡成癮的關系—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現代交際,12, 67-68.
13.晏碧華,劉真,任杰,楊仕云,游旭群. (2018). 自我效能感影響航線飛行安全績效的多重中介模型. 心理學探新,2018,38(2),185-190.
14.劉真,晏碧華(通訊作者), 李瑛, 楊仕云, 游旭群.(2016).靜止與動態定位任務中飛行員視覺空間模板的表征計算.心理科學,39(4), 814-819.
15.晏碧華(通訊作者),游旭群.(2015).相對到達時間任務中飛行員對客體特征與運動特征的分離. 心理學報,47(2), 212-223.
16.晏碧華(通訊作者),姬鳴,趙小軍,屠金路,游旭群.(2015).根植于航空安全文化的內隱安全態度的預測效應. 心理學報,47(1),119-128.
17.權姍姍,晏碧華,趙玉芳.(2015).自我不確定性"認同復雜性對群體認同影響的實驗研究. 心理研究,8(1),38-42.
18.劉博娜,晏碧華(通訊作者).(2014).大學生依戀現狀及其與歸因方式、應對方式.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2(4),615-617.
19.晏碧華(通訊作者),游旭群,楊仕云.(2012).飛行員優勢空間能力研究現狀及展望. 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25(2),152-156.
20.晏碧華,楊仕云,游旭群.(2012).飛行員心理健康的現狀、影響因素及保健.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23(1),5-10.
21.晏碧華(通訊作者),游旭群,楊仕云.(2011).飛行員在空間定向動態任務中的加工優勢. 人類工效學,17(4),5-8.
22.晏碧華(通訊作者),鄒泓,游旭群.(2010).印象管理圖式的反應特點和加工機制. 心理科學,2010,33(6),1385-1388.
23.晏碧華,屠金路,鄒泓.(2010).青少年印象管理傾向及其人格影響因素. 心理科學,2010,33(4),865-868.
24.戴琨,晏碧華,楊仕云,游旭群.(2010).飛行員動態空間表征建構的策略研究. 心理科學, 33(1),87-91.
25.戴琨,游旭群,晏碧華.(2010).擁擠研究進展—概念、理論與影響因素. 應用心理學,16(4),362-368(由人大復印資料B4《心理學》2011年第8期全文轉載).
26.李晶,游旭群,晏碧華.(2010).運動軌跡和方向對視覺空間關系加工的影響. 心理科學,33(2),262-265.
27.戴琨,晏碧華.(2009).中國文化背景下“壓力源”研究現狀分析. 社會科學評論,(2),73-80(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心理學 全文傳載,2009,11,43-49)
28.楊仕云,晏碧華,游旭群.(2009).民航飛行員、飛行學員動態空間能力加工水平檢測. 心理科學,32(1),71-73.
29.晏碧華,游旭群,屠金路.(2008).視覺空間關系判斷的分離與協同. 心理科學,31(1),113-116.
30.晏碧華,游旭群.(2008).心理模擬對陸軍士兵構建沙盤表征的增強效應. 心理與行為研究,6(3),182-186.
31.晏碧華,鄒泓.(2008).學業情境中回避失敗的成因及教育干預. 江蘇高教,(1),65-68.
32.晏碧華(通訊作者),鄒泓.(2008).影響高中生印象管理的人格因素調查.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16(7),761-763.
33.晏碧華(通訊作者),蘭繼軍,鄒泓.(2008).大學生撒謊行為及其與自尊水平、社交焦慮的關系. 中國特殊教育,(7),81-86.
34.游旭群,晏碧華,李瑛等.(2008).飛行管理態度對航線飛行駕駛行為規范性的影響. 心理學報,40(4),466-473.
35.李瑛,晏碧華,顧祥華等.(2008).航線飛行管理態度量表在中國的適用性研究. 心理科學,31(5),1167-1172.
36.晏碧華(通訊作者),游旭群.(2007).視覺空間認知加工的可塑性及其對特殊教育的啟示. 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3),5-9.
37.晏碧華(通訊作者),蘭繼軍.(2007).成就情境中回避失敗行為及教育實踐對策.中國特殊教育,(2),76-81.
38.游旭群,王鵬,晏碧華.(2007).不同平面心理旋轉的角色效應.心理學報,39(1),58-63.
39.游旭群,顧祥華,李瑛,楊仕云, 趙曉妮, 晏碧華.(2007). 現代航線飛行員選拔進展—基于機組資源管理技能測驗的飛行員選拔研究. 中華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18(1),67- 71.
40.羅瑾,晏碧華. (2005). 認知進化觀-認知科學研究范式的新取向. 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8(5),78-80(《新華文摘》2006年第3期索引).
41.游旭群,晏碧華. (2004). 視覺空間能力的認知加工特性. 亞洲必贏檢測路線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2),102-107.
42.晏碧華. (2003). 從心理學的視角重新審視人的非理性因素. 內蒙古社會科學,24(5),68-71.
43.晏碧華. (2002). 當代科學理論與后現代思想在認識論層次上的一致性.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17,69-70.
二、會議論文
1.張軍恒,晏碧華. (2021). 情境意識的預期功能評估的實驗研究. 呼和浩特:第二十三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
2.張軍恒,孫敬雯,晏碧華. (2021). 頭-軀失諧對空間構圖中內在偏向的影響. 呼和浩特:第二十三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
3.孔研,董超武,晏碧華. (2021). 空間定向障礙多因素影響程度分析模型. 呼和浩特:第二十三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
4.董超武,高羽晨熙,孔研,晏碧華. (2021). 多感覺整合促進空管員視覺搜索. 呼和浩特:第二十三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
5.麻巍葳,晏碧華. (2021). 社交媒體情感依賴和大學生人際科技干擾與問題性社交網絡使用的關系:錯失焦慮和孤獨感的中介作用. 呼和浩特:第二十三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
6.麻巍葳,晏碧華. (2021). 大學生心理痛楚與自殺意念的關系:心理扭力的中介作用. 荊州: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2021年學術大會.
7.高羽晨熙,董超武,晏碧華. (2021). 環保袋還是塑料袋?規范錯覺視角下的情緒對環保行為的影響. 荊州: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2021年學術大會.
8.孫敬雯,晏碧華. (2021). 音樂訓練對空間認知能力的影響. 石家莊:中國心理學會音樂心理學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年會.
9.王雨瑩,郭森,晏碧華. (2019). 動態呈現刺激的時空同步連續性編碼及其分解. 杭州:第二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
10.陳相霖,何楚珺,晏碧華. (2019). 現實場景空間規律對視覺工作記憶的影響. 杭州:第二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
11.何楚珺,陳相霖,晏碧華. (2019). 隱含速度表征與駕駛經驗對危險知覺的影響. 杭州:第二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
12.陳云云,晏碧華. (2018). 運動空間定向判斷中的方向偏差及飛行慣性. 北京:第二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
13.賈威,晏碧華,劉浩哲. (2017). 父母元情緒理念、情緒表達對初中生學習適應性的影響. 重慶: 第二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
14.晏碧華,王夢馨. (2017). 大學生自我構念對人際交往的影響:內隱自尊的中介作用. 重慶:第二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
15.任杰,晏碧華.(2016).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初中生的情緒表達對友誼的影響——基于寧夏回族自治區某中學的調查研究. 西安:第十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
16.裴曉閣,晏碧華.(2016).狀態-特質焦慮對手機成癮的影響—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西安:第十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
17.張秀秀,晏碧華,尚旭東.(2016).企業員工真實型領導與工作投入的關系:心理授權的中介作用.西安:第十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
18.晏碧華,游旭群. (2013). 根植于航空安全文化的內隱安全態度的預測效應. 南京: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
19.王珊,李軍紅,晏碧華. (2013). 消極刻板印象對應激反應影響作用的探索. 桂林:中國心理學會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分會暨社會心理學分會學術年會.
20.李妮妮,朱琳琳,晏碧華. (2013). 大學生外顯、內隱競爭與合作態度的關系. 桂林:中國心理學會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分會暨社會心理學分會學術年會.
21.楊哲,晏碧華. (2013). 教室擁擠壓力源與學生學習倦怠和考試焦慮的影響研究. 桂林:中國心理學會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分會暨社會心理學分會學術年會.
22.晏碧華.(2012).內隱自尊的價值取向. 張家界:中國心理學會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分會暨社會心理學分會學術年會.
23.晏碧華,鄒泓. (2009). 青少年印象管理參照圖式的外顯和內隱加工特征. 濟南: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
24.戴琨,晏碧華. (2009). 客體運動特征和運動背景對動態空間表征加工的影響. 濟南: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
25.楊仕云,晏碧華,游旭群. (2009). 民航飛行員動態空間表征建構的策略研究. 濟南: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
26.晏碧華,鄒泓. (2007). 高中生印象管理取向和策略選取的情境效應. 開封: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
27.游旭群,楊仕云,晏碧華,李瑛. (2007).航線飛行員選拔人格量表的編制. 開封: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
28.楊仕云,晏碧華,游旭群. (2007). 動態空間能力的認知特性研究. 開封: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
29.游旭群,晏碧華,李瑛. (2005). 心理模擬對完成表象反轉的效應研究. 上海: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
30.游旭群,晏碧華,李瑛. (2005). 啟動和干擾對大腦兩半球任務加工的影響. 上海: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
三、著作
晏碧華著. 飛行員空間能力:認知計算的可塑性與滲透性.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年6月。
四、主編/參編教材
[1]參編《航空航天心理學》(主編游旭群).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年8月.
[2]參編《環境心理學》(主編張媛). 亞洲必贏檢測路線出版社,2015年3月.
[3]副主編《實驗心理學》(主編游旭群).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年11月.
[4]參編《心理學基礎-原理與應用》(主編王有智,歐陽侖).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5]副主編《教育心理學》(中學、小學教師資格認定培訓教材)(主編游旭群). 亞洲必贏檢測路線出版社,2003年8月.
五、項目
主持人
[1]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飛行場景中復雜運動因果關系的捕獲”,批準號19YJA190009,項目時間201901-202112.
[2]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飛行員運動空間心理物理映射探究”,批準號14YJA190012,時間201407-201706.
[3]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飛行員動態空間能力加工優勢模型”,批準號09YJCXLX016,時間201001-201212.
[4]2013年度亞洲必贏檢測路線校級教改項目“高校教師道德敏感性和道德自律檢測工具的開發及職業道德標準研究”.
[5]2012年度亞洲必贏檢測路線校級重點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畢業論文(設計)質量保障機制研究”。
[6]2008年度亞洲必贏檢測路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青少年印象管理模式研究”.
六、獲獎
2020-2021學年學校教學質量優秀獎。
2021年全國優秀教材獎(高等教育類),7/9。
2020年亞洲必贏檢測路線優秀實習帶隊老師。
2019年陜西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5。
2015年亞洲必贏檢測路線考核優秀。
2013年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6/6。
2013年陜西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3/3。
2011年陜西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3。